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

搖滾類型分類

經過整理的搖滾風格共159 種類型:

Acid Jazz ( 酸性爵士 )
Acid Rock ( 酸性搖滾 )
Acid Techno ( 酸性電子舞曲 )
Adult Alternative ( 成人另類 )
Adult Alternative Pop/Rock ( 成人另類流行/搖滾 )
Adult Contemporary ( 成人時代 )
Album Rock ( 專輯搖滾 )
Alternative Country-Rock ( 另類鄉村搖滾 )
Alternative Dance ( 另類舞曲 )
Alternative Metal ( 另類金屬 )
Alternative Pop/Rock ( 另類流行/搖滾 )
Alternative Rap ( 另類饒舌 )
Ambient ( 氛圍音樂 )
Ambient Pop ( 氛圍流行 )
Ambient Techno ( 氛圍電子音樂 )
American Punk ( 美國龐克 )
American Trad Rock ( 美國傳統搖滾 )
American Underground ( 美國地下音樂 )
Anarchist Punk ( 無政府主義龐克 )
Arena Rock ( 舞臺搖滾 )
Aussie Rock ( 澳洲搖滾 )
Baroque Pop ( 巴洛克流行 )
Big Beat ( 重打擊樂 )
Blue-Eyed Soul ( 靈魂樂 )
Blues-Rock ( 藍調搖滾 )
British Blues ( 英國藍調 )
British Folk ( 英國民謠 )
British Invasion ( 英國入侵 )
British Metal ( 英國金屬 )
British Psychedelia ( 英國迷幻 )
British Punk ( 英國龐克 )
British Rap ( 英國饒舌 )
British Trad Rock ( 英國傳統搖滾 )
Britpop ( 英式流行 )
Celtic ( 居爾特音樂 )
Celtic Fusion ( Celtic Fusion )
Celtic New Age ( 居爾特新世紀音樂 )
Celtic Pop ( 居爾特流行 )
Celtic Rock ( 居爾特搖滾 )
Chamber Pop ( 會所流行 )
Christmas ( 聖誕音樂 )
Club Dance ( 舞曲 )
College Rock ( 學院搖滾 )
Comedy Rock ( 喜劇搖滾 )
Computer Music ( 電腦音樂 )
Contemporary Celtic ( 當代居爾特 )
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( 工業時代 )
Country ( 鄉村音樂 )
Country-Rock ( 鄉村搖滾 )

Dark Ambient ( 黑暗氛圍 )
Death Metal/Black Metal ( 死亡/黑色金屬 )

Detroit Rock ( 底特律搖滾 )
Disco ( Disco )

Doom Metal ( 厄運金屬 )
Dream Pop ( 夢幻流行 )

East Coast Rap ( 西海岸饒舌 )
Electronica ( 電子 )

Ethnic Fusion ( Ethnic Fusion )
Euro-Pop ( 歐洲流行 )

Experimental ( 試驗音樂 )
Experimental Jungle ( 試驗舞曲 )

Experimental Rock ( 試驗搖滾 )
Experimental Techno ( 試驗電子音樂 )

Folk-Jazz ( 民謠爵士 )
Folk-Rock ( 民謠搖滾 )

Funk Metal ( 放克金屬 )
Funky Breaks ( 驟停打擊樂 )

Fusion ( Fusion )
Garage Punk ( 車庫龐克 )

Garage Rock Revival ( 復興車庫搖滾 )
Glam Rock ( 迷惑搖滾 )

Glitch ( 電子脈衝 )
Goth Metal ( 歌德金屬 )

Goth Rock ( 歌德搖滾 )
Grindcore ( 輾核 )

Grunge ( 垃圾搖滾 )
Guitar Virtuoso ( 吉他鑒賞家 )

Hair Metal ( 微金屬 )
Hard Rock ( 硬搖滾 )

Hardcore Punk ( 硬式龐克 )
Hardcore Rap ( 硬式饒舌 )

Hardcore Techno ( 硬式電子音樂 )
Heavy Metal ( 重金屬 )

House ( 浩室/沙發音樂 )
IDM ( IDM )

Indie Pop ( 獨立流行 )
Indie Rock ( 獨立搖滾 )

Industrial ( 工業 )
Industrial Dance ( 工業舞曲 )

Industrial Metal ( 工業金屬 )
Instrumental Rock ( 器樂搖滾 )

Jazz-Rap ( 爵士饒舌 )
Jazz-Rock ( 爵士搖滾 )

Jungle/Drum 'N Bass ( 舞曲/鼓與貝斯 )
Kraut Rock ( 德國搖滾 )

L.A. Punk ( 洛杉磯龐克 )
Latin Rock ( 拉丁搖滾 )

Lo-Fi ( 低傳真 )
Madchester ( 曼徹斯特音樂 )

Merseybeat ( 默西之聲 )
Neo-Glam ( Neo-Glam )

Neo-Prog ( Neo-Prog )
Neo-Psychedelia( Neo-Psychedelia )

New Romantic ( 新浪漫 )
New Wave ( 新浪潮 )

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(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 )
New York Punk ( 紐約龐克 )

No Wave ( 無浪潮 )
Noise Pop ( 噪音流行 )

Political Folk ( 政治民謠 )
Political Reggae ( 政治雷鬼 )

Pop ( 流行 )
Pop Underground ( 地下流行 )

Pop/Rock ( 流行/搖滾 )
Pop-Metal ( 流行金屬 )

Post-Grunge ( 後現代垃圾 )
Post-Punk ( 後現代龐克 )

Post-Rock/Experimental ( 後搖滾/試驗 )
Power Metal ( 能量金屬 )

Progressive House ( 前衛浩室 )
Progressive Metal ( 前衛金屬 )

Prog-Rock/Art Rock ( 前衛/藝術搖滾 )
Proto-Punk ( 原型龐克 )

Psychedelic ( 迷幻音樂 )
Psychedelic Pop ( 迷幻流行 )

Pub Rock ( 酒吧搖滾 )
Punk ( 龐克 )

Punk Metal ( 龐克金屬 )
Punk Revival ( 復興朋克 )

Punk-Pop ( 流行龐克 )
Queercore ( 同性戀核 )

Rap-Metal ( 饒舌金屬 )
Rap-Rock ( 饒舌搖滾 )

Rave ( 銳舞 )
Riot Grrrl ( Riot Grrrl )

Rock & Roll ( 搖滾 )
Rockabilly ( 山區鄉村搖滾 )

Roots Reggae ( 根源雷鬼 )
Scandinavian Metal ( 斯堪德納維亞金屬 )

Shoegazing ( Shoegazing )
Singer/Songwriter ( 演唱者/歌曲作者 )

Slowcore ( 慢核;緩飄 )
Soft Rock ( 慢搖滾 )

Space Rock ( 太空搖滾 )
Speed Metal ( 速度金屬 )

Stoner Metal ( 石人金屬 )
Sunshine Pop ( 陽光流行 )

Surf ( 海浪音樂 )
Swedish Pop/Rock ( 瑞典流行/搖滾 )

Symphonic Black Metal ( 黑色交響 )
Synth Pop ( 合成器流行樂 )

Techno ( 電子音樂 )
Thrash ( 鞭撻金屬 )

Trance ( Trance )
Trip-Hop ( Trip-Hop )

Twee Pop ( 矯飾流行 )
Vocal Jazz ( 人聲爵士 )

World ( 世界音樂 )
World Fusion ( World Fusion )

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

面對抉擇時的態度

From 金惠男 -- 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

電影「穿著PRADA的惡魔」故事內容就與「選擇」有關。出身名校、曾經擔任過主編也得過獎的安德莉亞為了一圓記者夢而來到紐約,在四處投過履歷之後,她只應徵到一個職務──《Runway》時尚雜誌主編米蘭達的私人助理。為了當上記者,她決定先在那裡工作一年,然而迎接她的卻是殘酷的現實世界。

公司所有的事都由主編米蘭達決定,但是她對待部屬的方式既冷血又苛毒。為了能繼續待在這家雜誌社,每個人都極力對米蘭達唯命是從。在耶誕節時,米蘭達收到了唐娜泰拉‧凡賽斯、吉賽兒‧邦臣、喬治‧亞曼尼等世界知名人士所送的兩百五十六份耶誕禮物,這樣的她真可稱得上是時尚界的傳奇人物。她連祕書安德莉亞的私生活都想干涉,而且企圖控制她的一切。安德莉亞為了前途,只好聽從米蘭達的要求。她不參加男友的生日派對,卻跑去參加米蘭達開的派對,而且還對擔心她吃苦的男友發脾氣。

我們常會聽到別人辯解說:「我也想這樣做,但是為了工作沒辦法。」然後找個無法規避的理由:比方說這是上司的要求、不照著做就必須離職等等。這部電影同樣也出現許多必須抉擇的時刻。

當安德莉亞見到許久未見的父親時,米蘭達的電話來了;當和朋友聚會時,米蘭達的電話來了;到了和男朋友正在談判分手時,米蘭達的電話又來了。米蘭達甚至還將首席祕書丟在一旁,指派安德莉亞去巴黎出差。我們看到電影中的安德莉亞幾乎別無選擇,但她仍然辯解說是為了生存,只好不得已聽從米蘭達的命令。

不得已而必須全心投入工作的安德莉亞逐漸與她原本的世界脫節,最後連男友也與她分手。不過當安德莉亞取代首席祕書、跟著米蘭達去到巴黎時,她終於領悟到一件事,雖然不想做這些工作,但其實每件事都是經過自己的選擇後才去做的。因為她想當記者,所以願意忍受這一切。

安德莉亞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結果,也明白錯誤的抉擇讓她失去許多真正寶貴的東西,於是她斷然提出辭呈。這部電影當然是喜劇收場,因為安德莉亞最後被別家媒體錄取了。

安德莉亞向我們丟出一個問題:

「你真的是不得已才去做那件事的嗎?」

仔細想想,其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被強迫的。因為如果真的不想做,你就不會去做,但最後你還是做了那些事,和那些人在一起,而且繼續待在這家公司,這一切全都是你自己的決定。所以正如安德莉亞所說的,一旦做出決定,就要盡全力去做,如果發現那個決定是錯誤的,也要有勇氣果斷地拒絕推翻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千萬不要在那裡邊做邊浪費力氣抱怨這個時代,或是抱怨說一切都是不得已,甚至將選擇的責任轉嫁給不相干的人。

即使世界奪走我所擁有的一切,讓我置身在最惡劣的環境,但是請記得有一樣是它奪不走的──那就是我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困境的權利。

弗蘭克爾(Viktor Frankl)曾經被關在奧斯威辛的集中營,後來因為戰爭結束而得以倖存。有一天他在集中營裡發現一件奇怪的事,他發現當耶誕節的日子越接近時,集中營裡每天死亡的人數會逐漸減少,但是等到耶誕節一過,每天死亡的人數又會激增,過不久便恢復到之前的平均數目。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?

根據弗蘭克爾的研究,支撐那些瀕死的人多活幾天的最大原因,就是大家心中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──期待戰爭會在耶誕節前結束,然後獲得釋放。儘管大家沒有特別約定,但卻同時隱隱期待著。當然等耶誕節過了,戰爭還是沒有結束,他們仍然繼續被關在集中營裡。因為期待破滅,他們的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盡頭。

若不是因為耶誕節被賦予特別的意義,那些人可能在耶誕節之前就已經死了。由此可見,就算今日和支離破碎的昨日沒什麼不同,但是只要賦予特別的意義,結果就可能不同。

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環境,這個選擇權非常重要。因為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再享受到選擇的快感,但是這個選擇權卻依然有效。當你萬念俱灰之時,請再好好地想一想,是不是真的沒有方法可以讓你享受選擇的快感。